潘仁同: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

发布时间: 2023-03-23 16:19 作者:本站编辑 责任编辑: xn_zxzx 浏览次数:

潘仁同,女,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,荣获2021—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。连续两年综合成绩排名第一,专业平均绩点4.28,曾担任教育学部学生会执行主席,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、校一等奖学金、滋根奖学金等奖项。科研竞赛方面,发表SCI文章1篇,曾获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、银奖。第十二届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比赛铜奖。重庆市2020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甲组团体第一名。现已保研至浙江大学。

学习上坚持不懈:培育种子萌发的沃土

大一结束时,仁同的成绩并不理想,这既给了她一个“棒头当喝”,也给了她一次反思与正视的机会。在仁同看来,再次上路意味着更好地启程。她向优秀的学姐和朋辈取经,重新调整学习计划,从每一堂课、每一次课程作业和每一天的积累做起。

坚持上好每一堂课。仁同认为课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,为了提高听课效率,仁同坚持手写笔记,上课记重点、下课归纳整理,实现对知识的二重复习。从大二到现在,仁同已经写满了整整十余本活页笔记。这些笔记也成为她期末复习时的法宝。

坚持做好每一次课程作业。作业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第一关卡,认真完成作业有利于提高即时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。仁同回忆道,在完成《教育人类学》的三篇课程论文时,她阅读了五本相关专业书籍、数百篇文献,总计撰写了三万余字,最终得到了全班第一的成绩;在完成《教育社会学》的课程论文时,她做了超过3万字的访谈笔录并进行分析,最终得到了99分。有的同学说“课程论文只是平时作业,没必要这么认真”,仁同却认为,每一次课程论文都是提供教育研究视角的机会,把握住每一次奇思妙想,才能在学术上开出灿烂的花。

坚持做好每一天的积累。教育学专业属于人文社科专业,需要大量的阅读与积累。从大一开始,仁同就用一个专属的笔记本作阅读笔记与思路记录,如今已经完成九本。她说:“这些本子里,都是我的思维火花,也是我的知识宝库,它们见证了我每一次的进步。”坚持这些看似很小的事,却帮助仁同在第二年、第三年的学业之路上取得优异成绩,让这粒小小的教育“种子”得以萌发。

生活上开拓进取:滋润种子成长的雨露

在大学,仁同不仅获得了“学术”的指引,也体会到了多彩的课外生活。仁同认为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不是守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固步自封,而是敢于挑战自我、迎接新的自己。

刚进校,她就被学部辩论队的表演赛所吸引,成为了辩论队的一名小萌新。从一开始的辩论小白到后来的辩论队教练,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学习。仁同记得她第一次打正式辩论赛时,全身紧张得发抖,甚至在质询之后,忘记了自己还有陈述的环节。但在这之后,她在B站等学习网站上努力学习辩论技巧,积极参加模拟辩论实战,最终在大二,她成为了辩论队的主力,并代表教育学部参加了校“哲学月”辩论赛决赛,帮助学部捧回了第一座校级辩论赛冠军的奖杯,并获得“最佳辩手”的称号。

在教育学部的师范生三大赛上,她也逐一突破,向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前进。一开始,仁同并不擅长演讲,为了提高演讲能力,她每天晚上都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练习;在才艺比赛上,仁同更是大胆尝试自编自导自演小品,组织了宿舍四人一同参演,打磨剧本近半个月;最终在演讲和才艺比赛上,她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唯有讲课是她一直无法突破的难关,为此,她在小学实习时积极把握实战讲课的机会,三十余次站上讲台、十余次在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前讲课试课,撰写教案累计3万余字。在两个多月的磨砺下,仁同对于课堂教学的技能已驾轻就熟,并收获了校级优秀实习生称号。

科研上实践创新:照耀种子结果的阳光

仁同曾多次参与创新创业比赛。她说,在她的家乡贵州,还有许多乡村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好的教育资源、缺少优秀的教师教导。贫困是压在乡村孩子身上的大山,教育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,而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是实现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微小一步。

于是,从进入大学开始,仁同便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进她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,通过借助“STEAM”教育、云课堂、“数学文化”等专业的教育“奇点”,她努力让乡村孩子体验先进的教育模式、前沿的教育资源,并从乡村本土文化生发,寻找乡村场域振兴的可能,助力乡村教育发展。“让教育研究落地需要很大的力量,利用各种创新创业的平台去实现对教育的初心和理想,这是很好的机会”,仁同如是说。因此她连续三年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,时刻关注着乡村教育的痛点,并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,渴望用专业知识反哺乡村教育。截至目前,她已获得有关创新创业比赛的省部级奖项3项、校级奖项2项,她认为获奖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她为乡村教育迈进的每一步,都是那颗生发于城中村支教的“教育”种子不断开花结果的进程。

回看自己的大学生活,仁同并不觉得精彩,但也没有遗憾。她说,她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,要发光更要发热,为自己更为他人。从坚持做好关于学习的每一件小事,到不断迎接挑战发掘更全面的自己,再到努力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转化成教育所需,她都拼尽全力。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,朝着梦想与目标,这粒小小的教育“种子”始终向下扎根、永远向上朝阳!

(撰稿人:潘仁同 指导老师:杨岗)